专家说

聚焦主动与被动投资:市场变化中的投资机遇


过去,主动与被动投资泾渭分明,质疑声中主动管理似乎难有立足之地。然而市场在变,市场波动暴露被动投资风险,投资者需求也愈发多元,从追求收益到增强抗风险能力,从关注宏观到重视微观,投资风格与策略不断演变。新技术更推动投资向契合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本期我们将聚焦主动和被动投资,深入分析当下市场下二者从对立到结合的转变,助力投资者挖掘更好的投资组合。

随着投资者逐渐意识到市场集中度风险,并开始越来越多地转向专业投资工具和私募市场,我们是时候承认,主动投资管理绝非仅仅局限于选股。

如今,主动与被动的争论已取得了巨大进展。这两个原本看似二元对立的概念,其关联性正日益降低。近年来,不跟踪广泛指数的被动型基金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基金专注于特定主题、风格、地区或其他细分领域。虽然这些基金本身属于被动型,但在将它们作为构建投资组合的模块时,这一过程显然具有主动性。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主动与被动之间曾经刻板的对立关系。比如,近几个月的全球市场波动让人们深刻意识到,无论是全球指数还是美国指数,广泛指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度风险。在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指数中,近四分之三的权重集中在50家公司身上,而其中仅10只股票(主要是科技股)就占据了一半的权重。

被动地参与这一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为投资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回报。自2010年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回报率接近14%。随着美元持续走强,美国股票在全球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愈发稳固,其表现也明显超越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然而,在今年4月,受特朗普“解放日”关税政策引发的大规模抛售潮影响,这种投资方式的潜在风险瞬间暴露无遗,投资者的自满情绪也随之迅速瓦解。

如今,投资者开始采取更为谨慎的投资方式,并通过相关策略来提供指引。在施罗德于4-5月开展的全球投资者洞察调查(对象为全球995名专业投资者,所管理的资产规模达67万亿美元),80%的受访者表示,未来12个月他们更有可能采用主动管理策略。

当下,投资者们期望增强投资组合的抗风险能力,为此,他们正通过在不同地域、不同投资风格以及各类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多元化配置来达成这一目标。不少投资者正在减少对美元的投资敞口。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转变,以往在局势不明朗的时期,人们本能的反应是将美元和美国资产视为安全的避风港。但现在,资金正开始流向欧洲、亚洲或者新兴市场。

当然,这也与投资风格有关。投资者日渐期望采用具备前瞻性或者逆向思维特点的投资策略。在过去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宏观因素(例如低利率、充足的流动性、美国例外论)推动了各类资产价格的上涨。然而,在如今市场波动性加剧的大环境下,微观因素(例如个别公司的盈利韧性)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前瞻性布局的需求也愈发迫切。那么,接下来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许是价值投资法,也就是通过持有那些被市场低估的资产,为投资提供一定的安全边际;另一种则可能是主题投资法,即围绕特定行业或发展趋势来构建投资组合。

资产运用方式的演变与私募市场的兴起

除了当前美国政策制定的反复无常,全球还存在一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其影响将远超特朗普的总统任期。其中,不断膨胀的主权债务便是问题之一。主权债务问题已成为导致固收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未来的收益率或许会升高,但结构性波动也会更为剧烈。

因此,当投资者寻求收益时,债券或许是一个答案,或者至少是答案的一部分。全球投资者洞察调查还有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发现,即私人债务和信贷替代工具正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其受欢迎程度急剧上升。对于那些渴望获取收益的投资者而言,这些资产现较具吸引力。

如果未来解决收益问题的方案在于结合公共债务和私人债务,那么传统的主动与被动之争也就无关宏旨了,股票市场的公募与私募领域之分亦是如此。

新技术将把焦点重新拉回投资者的需求

分布式账本技术、人工智能以及成本更低的计算技术,正合力推动我们向更复杂、更能契合投资者个性化需求的投资解决方案迈进。这种解决方案将突破当下常见的基金结构模式。届时,个人投资者能够拥有根据个人目标与时间规划量身打造的投资组合;养老基金也会在构建投资组合时,融入对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与偏好。简单化的被动型与主动型对立概念,与解决投资者问题这一主要目标相比,其相关性微乎其微,在这一格局中也毫无立足之地。

未来资本的流动方向或将印证我们的观点。过去25年里,被动型投资的兴起一直是投资行业的一个重要话题,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