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2025年大概率是美联储降息周期结束的一年,2026年有步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核心还是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本身的强劲。弱美元虽然符合美国经济的中期利益,但是通胀预期是决定美联储短期政策取向的核心原因之一。从当前美国经济、企业盈利和通胀预期来看,我们认为2025年大概率会看到这一轮降息周期的底部。特朗普上台后对于美国政策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到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的格局。这一点还存在不确定性,金融市场可能并未完全预期。但是从美国国债和美元的短期表现来看,金融市场对于美国经济和通胀的预期较高,这种预期可能会有所修正。
对外贸易在过去两年对于中国经济都是正向拉动因素,如果今年变成负贡献,那么内需必须发力以应对。类似的场景,其实我们以前经历过,历史上几次启动内需的场景都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比如1998年,2008年和2015到2016年。分析这几次拉动内需,我们有这么几个结论。第一,从历史上面看拉动内需的政策,需求侧政策和供给侧政策会同时使用,然而资本市场有时候会忽视供给侧的变化。第二,每一次拉动内需,如果能够结合一些制度层面的变革,那么其对经济包括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都会比较深远,比如说1998年的国企改革,甚至再早一点的1992年“南巡讲话”等。第三,此次的内需政策应对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非常强调消费和科技对于内需的拉动,而几乎没有提到固定资产投资等传统项目,这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政策为整个资本市场铺就了偏暖的底色。但考虑当前A股的估值已经到了历史40%-50%分位,我们会更加关注一些结构性的机会。
第一,我们比较看好高股息类股票的机会。高股息类股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国债的替代品。在国债收益率下行之后,高股息股票相对较高的分红收益率和相对较小的波动和回撤就体现出了优势。这个板块的风险可能就是在市场大幅上涨的时候短期会跑输,但是放长远来看,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二,我们比较关注科技创新类的机会。尽管从短期来看,我们需要有效拉动内需,但从中长期来看的话,我们还是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从原来的投资或者房地产驱动转向科技驱动。在全球创新的大背景下,这个领域值得深入挖掘。
第三,消费类行业已经调整了三年多,我们也会进行更多的精选。要更加注重从时代发展和企业本身质地的角度综合去考虑哪些标的是处于真正的长坡厚雪且具有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公司才是值得我们长期去持有的。